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发展就不可想象。”现在,我们已步入了人类历史上又一个新的千年纪元——21世纪,世界将走出工业社会,迈进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将发展成为这个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中,教育创新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去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需要,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其知识结构获得协调发展,并努力培养出敢于探索、勇于思考、个性十足、创新能力旺盛的新型人才。
回顾我们所经历的教育历史,多年来一直停留于“传承式”的模式之中,即教师在那里传递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那里被动地承接知识。在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把学生仅仅视为可随意灌输、填鸭的容器,他虽担负了“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却没有担当起“学习促进者”、“潜能开发者”的角色。其实,像美国那样的国家多年前就已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干预教师把学生当作倾倒“知识垃圾”的垃圾桶。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在教育中应将“三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指南,而在许多创新中,观念的创新又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如果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不敢于试验,不勇于开拓就不可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方法、新经验,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具备了好的思维,才可能有好的作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我们来讲可以说是迫在眉捷的事情了。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其意图就是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出具有“三创”的新型人才,首先自己就要努力成为创新型的教师,其前提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我们不仅要做教育的实践者,而且更要成为教育科研的研究者;不仅要会教,而且还要勇干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不仅要会吸收他人的经验,而且还要有个人的独特见解,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创新,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精神,具有个性色彩的教育、教学风格。